应用领域
APPLICATION
护生态 秀水长清润民生
今年9月,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在韩江潮州市区段被渔民误捕后及时报告并放生,这是2021年以来韩江流域第6次发现该极危物种。作为对水质和栖息地要求极高的“水中大熊猫”,鼋的反复出现印证了韩江水域作为其关键栖息地的生态价值。
韩水泱泱,秀水长清。五年来,潮州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融入城市规划,抓好韩江流域综合整治,全方面推进生态环境提质、产业体系优化与发展方式转型。
从“十四五”蓝图的徐徐展开,到“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一场关乎长远发展、惠及民生的绿色实践在潮州大地全面展开,持续书写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亮眼答卷。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生态底色与保护力度。在鼋的反复出现直观印证韩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的同时,科研监测也不断揭示潮州丰富的生态本底。
2024年,研究人员在凤凰山区域发现乌龙蝾螈新物种,今年又新发现岭南白毒蛾与镰白毒蛾两个昆虫新物种,显示出潮州本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正走向深入。
去年12月,潮州更迎来珍贵的“空中访客”——近2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迁徙种群现身潮安如意路上空,形成近年来广东地区最大越冬种群奇观。与此同时,彩鹮、白腹隼雕、白琵鹭等珍稀鸟类也出现在去年潮州新记录的野生鸟类名单上。在潮州,民间观鸟爱好者与林业部门之间已形成针对违法设置捕鸟网的“发现—反馈—处理”联动机制,有效提升生态保护响应速度。
潮州本土具备优异的自然本底,随着监测体系完善、公众参与度提升和科研合作深化,更多生态信息正被系统捕捉、有效响应。从“江中神物”到“山间新种”、从过境珍禽到民间护鸟网络,潮州正在慢慢地构建起一张更敏锐、更协同的生态保护网,为实施更精准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奠定基础。
“2024年,全市各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总达标率为100%。枫江深坑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比考核要求(Ⅴ类)提升一个水质类别,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4月,潮州市生态环境局新闻发布会公布的这组数据,标志着五年来潮州水环境治理取得系统性提升。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潮州五年间坚持“两手抓”的治水实践:一手高标准“守护韩江”,一手铁腕“攻坚枫江”。为确保韩江秀水长清,潮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专项资金,落实水源地问题整改,使韩江干流潮州段长期稳定保持Ⅱ类水质,成功入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针对治理难度较大的枫江,潮州实施“一盘棋”整体规划,推进雨污分流管网建设、监测帮扶、执法监管等攻坚措施。推进枫江重要支流三利溪暗渠段综合整治,持续改善枫江深坑国考断面水质。
作为枫江的重要支流,三利溪部分河段曾因污水直排、底泥淤积,水体散发异味。如今通过清淤、建设生态缓冲带,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附近村民表示:“以前路过都要捂鼻子,现在傍晚在河边散步还能看到白鹭低飞,整治效果很不错!”
五年来,潮州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全面完成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推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去年以来,累计清理水面漂浮物约10万吨。2024年,率先完成水利部下达的“四乱”问题清理整治,水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整体跃升。
在海洋一侧,饶平县大力推动“木改塑”工程,以压减近海养殖空间、拓展远海养殖规模。清拆传统木质渔排、投放新型环保塑胶渔排等措施,不仅改善海域生态,更推动养殖业走向深海。目前,全县已累计清拆超3万格传统木质渔排,改建造新型塑胶网箱超1.7万格。
在陆地茶山,潮州积极推广“以草治草、以草护茶”生态种植模式。通过在茶园间作广金钱草等良性植物,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改善土壤肥力。目前,全市生态茶园面积达5.7万亩,其中4941亩茶园推广间作广金钱草,12个主体种植培养面积超百亩。
这些绿色举措不仅带来生态效益,更催生经济效益。据饶平县建饶镇茶农反馈,广金钱草间作模式预计每年可助农增收2000元/亩,同时减少相关成本1000元/亩。而在汛洲岛,随着海岸线修复和近海清退污染养殖,中华白海豚频频现身,带动海岛旅游发展。今年国庆期间,饶平全县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超84万人次,同比增长31.61%。
从海洋到高山,潮州通过“木改塑”“以草治草”等绿色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清晨,韩江水流经竹竿山水厂的取水泵房,V型滤池里清水潺潺。五年间,这座陪伴潮州人40余载的水厂,以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绿色发展的奋进轨迹——平均每天供水量从2020年的24.24万吨降至2025年的20.50万吨,这一变化背后是供水管网漏损与内耗的持续压降,叠加市民节水意识提升。
同时,五年来,每千吨水的电耗也从212.26度降至181.94度。数字背后,是水厂人扎根一线的坚守与创新。近年来,水厂启动高能耗设备淘汰计划。面对运行超30年的老旧送水泵机组,潮州粤海水务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曹有开带领团队蹲守车间,通过测绘参数、比对型号,选择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节能降耗的设备,最终顺利更换5台新机组和4台变压器。“老设备噪音大、耗电高,换了新的后,车间每月能省下18万多度电。”曹有开回忆。
配电安全是绿色运行的基石。2023年7月中旬,8万吨组送水泵房低压配电柜改造进入关键期,曹有开和技术骨干顶着38℃高温,利用工作之余,花了1个多月时间,把与配电柜相连的所有电源电缆、控制电线、通信电缆等全部区分标记出来,方便更换新配电柜后把原有电缆再接回去。最终成功安装11个新柜体,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2024年,25万吨组26台老式高压柜升级为带微机保护设施的新型设备。“原高压柜主要是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时间超过了30年,而且采用继电保护,不能对各种故障提供精准保护,无法把故障控制在最小范围。”据曹有开介绍,更换成微机保护设施后能对各种故障苗头进行预判,不会使故障逐步扩大,确保用电安全。
在制水工艺环节,水厂投入93.59万元更换V型滤池滤砂和沉淀池斜板等关键设备,调整滤池反冲洗时间、实行反冲洗水全回收等,让每一滴反冲洗水都能回收再利用。五年来,自用水率降低约3个百分点。淤泥处理也实现“零排放”,排泥水经脱水后合规外运,避免二次污染,提升了环境的友好性。
近年来,潮州粤海水务通过降能耗、减物耗,推动绿色生产,让水厂变“绿厂”,背后有咋样的理念和故事?笔者对话潮州粤海水务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杨。
郭杨:最核心的是从“保供水”到“优供水、绿供水”的转变。建设初期,我们面临管网老化、漏损高、能耗大的难题。近年来,我们投入超4.5亿元,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生产、管网、服务全链条——从水厂电耗物耗年年在下降,全年水质100%达标且大大优于国家标准,再到智慧水务落地,每一步都在“省水、省电、减浪费”。现在市民喝上更优质的水,我们也为潮州守住了水资源“家底”,这是最让我自豪的。
郭杨:印象最深的,是这3家水厂实施工艺设备技术改造和更新,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9%以上。以前投药投氯系统由人工手动调剂药量,现在改为自动化控制。3家水厂聚氯化铝单耗、单位综合电耗、次氯酸钠单耗等指标年年在下降,并处于行业优秀水平,看着仪表盘上的数字往下走,就明白我们的“绿色生产”走对了路。
南方日报:供水漏控和管网改造是绿色发展的关键,这几年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郭杨:是从“漏损重”到“精准防”的转变。2021年刚接手时,老城区供水管网老化破损情况相对来说比较严重。我们聘请专业探漏队,对地下管道做全面“体检”,共改造超100公里的老旧管道,完成了超过60个老旧小区和超60条街巷给水管道改造工程。近两年来,老百姓投诉水质、水压问题的电话也少了。
南方日报:智慧化是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重要手段,公司是如何通过数字化系统实现精准管控、按需调配,减少无效能耗与资源消耗的?
郭杨:通过建成供水管网GIS系统,基本实现供水管网信息化管理。同时,推进分区计量DMA系统建设——实时监测流量并分析漏损水平,避免“盲目探漏”的人力以及水资源浪费,提升漏控效率,间接减少水资源浪费。
郭杨:深入老旧小区、城中村开展“供水服务进社区”活动,除了提供“零距离”服务,还同步传递节水知识,提升公众节水意识。此外,“水厂开放日”“研学活动”常态化开展,让家庭、学生及行业群体走进水厂,将节水理念传递到千家万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